刷短视频老看到"零门槛秒放款"广告,填完资料却石沉大海?最近收到好多粉丝私信,说自己在贷款平台填完身份证、银行卡后,不仅没拿到钱,反而接到骚扰电话。今儿咱们就唠唠这事——这些平台是真要给你放贷,还是另有所图?先透露个关键发现:去年金融监管报告显示,76%的网贷投诉都和信息过度收集有关!
前两天有个粉丝私信我,说在某个平台申请3万块装修贷,结果让上传支付宝半年流水+微信账单+半年通话记录。你可能想问:这些资料真的有必要吗?必要资料: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收入证明(符合银保监规定)可疑要求:通讯录权限、社交账号密码、半年购物记录危险操作:要求下载未知APP、远程控制手机、视频验证时要求展示其他证件
去年有个真实案例:某平台业务员把2万用户资料打包卖给诈骗团伙,每条信息卖3块钱!这些被泄露的信息都去哪了?精准营销:你的电话号码可能出现在十几个信贷公司名单里黑市交易:完整资料包在暗网能卖到500-2000元/套诈骗原料:骗子用你的真实信息编造"注销网贷"等新话术
这时候你可能要问:正规平台就不会泄露信息吗?其实关键在于信息使用范围。持牌机构受央行监管,必须用专用加密系统,而那些小平台的数据可能就存在业务员的Excel表格里!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
上周帮粉丝审核某平台时发现个细节:正常贷款流程最多3步认证,可疑平台会设置5步以上。这里分享个"三要三不要"口诀:要验证平台资质(看银保监备案号)要确认信息用途(必须与贷款直接相关)要查看隐私协议(重点看信息保留期限)不要授权通讯录不要提供账户密码不要视频展示其他证件
记住这个万能应对公式:质疑→求证→举报直接问客服:"采集这个信息的具体用途是什么?"打银保监热线12378确认平台资质发现可疑要求立即截图,通过"国家反诈中心"APP举报
有次我亲自测试某平台,当问到"为什么要半年微信聊天记录"时,客服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,第二天那个资料项就消失了!
最近出现更隐蔽的套路:假借"信用修复"名义二次收割。比如谎称你之前贷款时资料不全,需要重新验证银行卡,其实是在套取验证码!
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警惕"补充认证"短信(特别是放款前的)小心"急速通道"噱头(往往伴随更多资料要求)远离"包装资料"服务(涉嫌骗贷还泄露信息)
有个血淋淋的教训:粉丝轻信"内部渠道",结果不仅没贷到款,还被用个人信息注册了5个空壳公司!
最后给几个实用建议:准备专用手机号用于金融业务在手机设置里关闭APP的通讯录权限定期在"电子营业执照"小程序查名下企业看到"免查征信"宣传直接拉黑(正规机构必须查)
记住啊老铁们,真正想给你放贷的平台,审核重点在还款能力而不是隐私挖掘。下次再遇到要这要那的平台,直接反问一句:"你是放贷的还是查户口的?"